第十八章 江湖游侠-《谁主君心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我和海棠结账刚出门,却被那位年轻人给叫住了:"这位公子,留步。"我差点没反应过来,转过身去,问道:"这位兄台,有何见教?"年轻人打量着我道:"这里不方便说话,请跟我来。"我一笑,看来麻烦还是找上门来了,不知道我怎么会惹上这个麻烦,不过心里还是很好奇,怎么也得见识一下武林高手才是。我嘱咐海棠先回家去,跟着这位年轻人和老者换了一处茶楼,进了雅间。

    三人坐下后,年轻人向我拱手,自我介绍道:"在下姓唐,草字雅逊。"指着老者说:"这是家叔,唐英。"我也学着他的样子拱手,说道:"敝姓陈,草字止善。不知唐公子有何见教?"这不是我胡吹,我这个字是外公送给我的,希望我能做到止于至善。

    唐雅逊笑道:"开门见山,适才看见陈公子面露不悦,想必也是不满那旗人的言行。"我一蹙眉:"那又如何,但凡是有点血性的汉人听闻此般视汉人如同牲畜的言辞,此言,不悦是自然的。否则便是天生的奴才,这世上又有谁是天生的奴才?"这半文不白的话说起来好累啊。唐雅逊点头,却又叹道:"可惜茶楼内汉人虽多,却鲜有人愤怒,也多半成了满人的奴才。"

    我感慨地回答道:"满人入关,扬州十日,嘉定三屠,逼着汉人剃发易服,加上《明史》案等文字狱牵连下来,汉人的血性恐怕早也消失磨得差不多了吧。。这世人也就剩了奴才和想当奴才的人。"  唐雅逊哼了一声:"这是京城,自然甘当奴才的人多。如同公子适才所言,想当奴才的人更是居多。尤其是文人,多半媚骨,向着清廷一味拍马。"

    我听他口音倒是有几分熟悉:"二位是江南人?"  唐雅逊说道:"苏州。"我外公也是苏州人。我笑着用苏白说道:"介末真正巧哉,我也是苏州人。"唐雅逊一愣:"陈公子京片子倒也流利,听不出是苏州人。"

    "我离开苏州很多年了,一直居住在北京。"终于放弃了拽文的用词,真舒服。唐雅逊说道:"原来如此,我也是在外多年不曾回故乡,乡音俱改啊。"接着又是话锋一转,"听陈公子谈吐,可是读书人?"我摇头:"读书倒是曾读书,但也是随便念念看看,。四书五经也只是略微翻看,孔孟之道与我缘分尚浅。苏州也是才子之乡,看唐公子像是个读书人,可有功名在身?"听到这话,唐雅逊的脸上显然露出一丝不屑:"只有甘为人之奴,才会去考那科举。出将入相也得要看是什么人坐在上面,对着满酋高呼英明,这等无耻下作之事,旁人做得来,我是做不来的。"

    此时清朝入关虽久,但民间反清势力仍然活跃,怕是我遇到了一个反清复明的侠客。冒着身家性命,反抗清政府的统治,我对这种人只有佩服的份。我拱手道:"在下佩服唐公子的高义,刚才也见识到了公子的一身功夫,好武艺。"

    "哪里,雕虫小技而已,男子汉当有定国安邦的雄才,为民谋福的志向。"唐雅逊谦逊了一番,接着继续慷慨陈词道:"当今天下,外族当权,贪官横行,百姓受苦,黎民遭灾,虽志向高远,但也苦无用武之地。"我暗自偷笑,这不就是一个愤青嘛。我忍笑的神色还是被唐雅逊看出来了,他一皱眉:"陈公子对我这番话可有指教?"我忙说:"不敢当,唐公子说得很有道理,令人热血沸腾。"见我有些言不由衷,他也不觉得恼,只是叹息:"这些年来,我这样的人是清廷的眼中钉,若是公子怕受到连累,那也就作罢,雅逊就此告辞。"

    这个人倒还真的有几分个性、几分傲骨,我摇头:"唐公子,在下并非是惧怕连累,只是觉得有些力不从心。但是对公子这般义士是真心佩服,即便是零落成泥辗作尘,也能香如故。"  唐雅逊问道:"为何有力不从心之感?"我没有正面回答他:"公子胸怀大志,固然是好,只是有心杀贼,无力回天。"  唐雅逊接口道:"虽千万人,吾往矣。"

    我沉默了,这句话激励着多少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为了自己的理想去流血牺牲,眼前这位外表柔弱但铁骨铮然的唐雅逊恐怕也是朝不保夕。想了想,我才说道:"唐公子,可曾知道顾亭林?"唐雅逊点头:"一代大儒,读书人的典范。"我笑道:"他曾经说过:'易姓改号,谓之亡国。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','保国者,其君其臣,肉食者谋之。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'。公子心胸似乎应该放得更为长远些。"

    满清入关这么久早,已经稳坐天下,此时八旗绿营兵马犹有强大的战斗力,反清复明几乎是不能之任务。虽然在我这个来自未来的人眼里,敢于反抗不合理的统治推翻欺压百姓的政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,但这个时代,这种行为却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。不知道为何,我总觉得唐雅逊这样的人才如果不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很可惜,也许自己有点私心,将来胤禛君临天下的时候,能多一个这样的助手也很不错。唐雅逊一怔:"陈兄此言确有几番道理,天下兴亡匹夫有责,当今天下仍是水深火热,我辈自当努力。",我叹继续说道:"天下安定已久,若兵事再起,恐怕遭殃的只是百姓。"话说到这里,我想也该差不多了,于是我起身告辞,唐英拦住了我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