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6、政局多变-《大唐改革家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李世民不蠢,他刚刚当了皇帝才不过几个月,也就把宰相给罢免了,并且在大家眼里面这两个还是他的功臣亲信,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也都不应该这么快啊!那从这点足以说明,陈叔达和萧瑀未必是李世民的亲信,甚至李世民对他们根本不放心,甚至不信任。可是难道萧瑀和陈叔达也就是蠢货,帮助一个不信任自己的皇子吗?他们这个是何苦来哉呢?”张超再次想道。

    张超对手下一个书吏问道:“你从我大唐开国以来也就开始任职了,你说说当年陈叔达和萧瑀是如何当上宰相的,当时朝廷经历了什么了吗?”

    那个书吏听到了张超询问,马上非常乐意的解释说:“当年皇上刚刚起兵,手下都是从太原带来的人。而那个时候,皇上身边的亲信不多,尤其是能够胜任宰辅之人更是非常稀少。能力足的资历不够,资历足够的能力不足。当年皇上在创业的时候,不拘一格用人才,甚至连义原郡公武士彟这个商人出身的人也都加以重用,甚至当做了亲信好友来对待。可是当时我皇上接受禅让的时候,朝廷中枢的三省却没有太多人可以担当宰相之位。当初皇上称帝之时,以窦威和萧瑀一起担任内史省内史令,也就是中书省的中书令。刘文静为纳言,也就是现在的门下侍中,裴寂为尚书仆射。虽然秦王是尚书令,可是却没有实际能够管理尚书省的权利,事实上裴寂也就是事实上的掌管尚书省的人。”

    “后来,刘文静谋反,被皇上诛灭。然后窦抗接任了纳言,这样也就造成了内史和纳言两个宰相都是窦家的人。”

    张超马上问:“皇上不避讳一下吗?窦家可是外戚啊!”

    “是的,窦家是外戚,自然不可重用。可是当时皇上实在是没有办法了,没有合适的人才,那自然也就是要优先使用自己的亲人。不过接下来,窦抗很快也就被皇上下令不能够干涉纳言的职权,改为让陈叔达来负责门下省。陈叔达当时开国之时是门下省的黄门侍郎,所以实际上负责门下省的是陈叔达。窦抗去世之后,那也就是陈叔达顺势接任纳言之职位,后来也就是改变称呼成为现在的侍中。而窦威后来也都逐步淡出了朝廷,以外戚身份荣养,没有继续干涉政务。所以萧瑀也就成为了内史省的直接掌管人,后来升迁担任尚书仆射。”

    张超马上接着问:“那为什么皇上要让萧瑀和陈叔达拜相呢?”

    “因为皇上没有人可用,所以这才会让他们担任宰相。想要担任宰相,不是那么容易的,出身、资历、能力等等缺一不可。所以,皇上无人可用的情况下,只能暂时用他们了!”

    张超继续思考,大唐初期的政治人事安排其实并不太合适。因为李渊居然在关键的时候拿不出一个挑大梁的人才,不惜任用外戚。而当宰相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,尤其是在唐朝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当宰相,按更是不容易。出身、能力、资历甚至是机缘也都是缺一不可,尤其是出身问题,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鸿沟,也是最难以跨越的鸿沟。李渊刚刚开国到时候,当然不可能任用寒门出身的官员当宰相,因为他要获得士族的认可。如果直接任命寒门担任开国的宰相,那肯定是要让很多士族寒心,不会支持李渊了。所以,以后怎么办那以后再说,可是开国时期必须要让士族担任宰相,必须要给士族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。

    可是李渊身为关陇集团的人,首先不可能任用山东士族的人。而当时李渊身边关陇集团的人没有太多,能力强的资历不够,资历足够的能力不够。所以只能够用外戚,可是外戚也是一个危险的玩意。所以李渊任用外戚窦家也都是临时的个选择,并不是长期的。果不其然,很快出身江南豪族的萧瑀和陈叔达也就上位了。也许这个是李渊没有办法的办法,任用江南豪族,这样能够避免自己内部的混乱。李渊这个是在和稀泥了,既不用自己的关陇集团人,也都不用山东士族。

    如果从政治方面来看,在双方都在争抢一个位置,那他们肯定会争斗起来。而有的时候双方实力差不多,如果争斗起来必然会陷入一种两败俱伤,然后让政权覆灭的结果。而这个也不是双方都想要看到到结果,所以他们很容易达成一个平衡。如果双方实力差不多,争斗下去会两败俱伤,那不如安排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人选,这样平衡大家的利益。政治是妥协的艺术,所以也许李渊是出于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之间的一次的平衡,然后任用江南豪族出身的萧瑀和陈叔达了。

    “如果是这样,那确实能够解释得通了,萧瑀和陈叔达只是李渊在没有合适的人选的情况下,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选择。可是,这种平衡各方利益的选择,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。一旦各方达成了一个新的妥协,那么他们也都不可能能够继续坐在这个位置上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也就是说原先历史上萧瑀和陈叔达被免职,虽然是李世民在过河拆桥,可是也是一个历史上的必然因素。他们的宰相位置来得非常的侥幸,只是出于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互相妥协的结果。所以,不管是李世民当了皇帝,还是李建成当了皇帝,那最后的结果也就是要把他们清理出去。因为等到了大唐第二代皇帝开始的时候,第二代皇帝身边已经聚拢了很多人才,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,新的皇帝肯定要扶持自己人上去。萧瑀和陈叔达这两个老臣,就显得非常碍眼了,所以他们被免职是历史的必然因素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